工程训练中心开启劳动教育与非遗文化融合新篇章暨2024年武汉木雕船模培训

发布者:钱荣荣发布时间:2024-12-23浏览次数:10

2024年11月14日至12月12日,由曹刚老师牵头组织,江汉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携手武汉市硚口区文化馆,精心策划并举办了一系列意义非凡的武汉木雕船模培训课程。此次培训不仅是工程训练中心劳动教育与非遗文化深度融合的首次尝试,更是一场别具一格的文化盛宴,吸引了来自不同背景的38位学员踊跃参与,包括本校中国学生26人、本校留学生11人以及外校学生1人。大家齐聚一堂,共同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劳动教育创新融合的新模式,开启了一段独特而难忘的文化之旅。

江汉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一直秉持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此次将非遗文化巧妙地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宝库的新大门。武汉木雕船模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其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劳动教育注入了丰富而独特的实践内容。在培训过程中,学员们全身心投入,从原材料的精心挑选到工具的熟练使用,从设计构思的巧妙布局到精雕细琢的专注打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员们亲自动手、耐心钻研。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专注、坚持和创新的劳动精神,让他们在学习技艺的同时,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培训课上,硚口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汉木雕船模市级传承人龙勇老师亲临现场指导。龙老师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素养,深入浅出地为学员们讲解木雕船模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制作技巧,毫无保留地将百年传承的技艺传授给学员们。在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员们逐渐掌握了木雕船模制作的精髓,从最初的简单线条雕刻到后来复杂的结构组建,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进步,用自己的双手将一块块普通木料精心雕琢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此次培训还特别吸引了来自摩洛哥、印度、刚果(金)等国家的外国留学生。不同文化背景的学员们汇聚一堂,共同感受中国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不仅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互鉴,也为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在交流互动中,学员们积极分享各自国家的文化特色,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为木雕船模注入了多元文化元素,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彰显出文化融合的无限可能。

12月19日结课之际,成果斐然。学员们精心制作的木雕船模作品摆满了展示台,这些作品风格各异、工艺精湛,充分展示了他们在培训期间的所学所悟。每一艘船模都承载着学员们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与热爱,也见证了他们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与收获。

结课仪式上,武汉木雕船模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龙从发、硚口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翔、硚口区文化馆馆长张弢、武汉木雕船模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龙勇、江汉大学教务处处长周昕、江汉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兼非遗研究中心主任庄桂成、江汉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兼工程训练中心主任漆为民、江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张燕等领导嘉宾齐聚一堂,对此次培训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为学员们颁发了结课证书。这不仅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肯定,更是对工程训练中心在劳动教育与非遗文化融合实践方面的鼓励与支持。周昕处长在结课仪式上表示:“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继续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将木雕船模制作过程中所培养的耐心、细心和匠心融入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积极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木雕船模这一传统艺术,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文化传承的伟大事业中来。”

活动中,由工程训练中心主任漆为民和国家级项目武汉木雕非遗传承人龙从发共同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武汉木雕船模传承创新基地”揭牌,标志着工程训练中心在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最后,优秀学员代表朱美琪分享了自己近一个月来的学习过程与心得。她表示:“通过这次制作木雕船模的经历,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耐心与坚持是成功的关键。在困难面前,只要我们不退缩,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就一定能够跨越障碍,收获最终的成果。细节决定成败,每一个细节的精心雕琢,都是对匠心的坚守,而这份坚守,也让我在完成木雕船时,心中充满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此次武汉木雕船模培训课作为工程训练中心劳动教育与非遗文化的一次成功实践尝试,不仅为学员们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也为学校的教育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工程训练中心主任漆为民表示“工程训练中心将继续探索更多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联合相关学院,共同筹备建设荆楚非遗与智能技术融合创新平台,服务相关学科专业。让更多学生在工程实践中感受劳动之美、文化之韵,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供稿人:曹刚